路1:50/第六樂章:「祂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,賜於敬畏祂的人。」Et misericordia a progenie in progenies timentibus eum.聖文德認為由第50節開始,讚主曲 論述
的是聖母喜樂的內容,那就是天主的四個特質。
聖文德說天主的第一個特質使聖母喜樂是仁慈。聖文德引用:「而富於慈悲的天主,因著祂愛我們的大愛,竟在我們因過犯死了的時候,使我們同基督一起生活…」(弗2:4~5)巴哈就用了女低及男高音二重唱:配上柔弱的弦樂及長笛作了很大的對比。這個音樂上的對比,巧妙地配合聖文德所提到保祿的思想:天主慈愛和我們過犯的對照。
事實上對天主的慈悲及人的過犯所造成的相比而感動,亦是方濟靈修的一個元素:在第一會規中,方濟描寫天主時,把天主慈悲與人的罪作對比:「那位創造了、救贖了和只會以他的憐憫來拯救我們的,那位對我們可憐的和卑微的、腐敗的和惡臭的、忘恩的和邪惡的人,曾做和在做美善的。」(23:8)。
路1:51/第七樂章:「祂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,驅散那些心高氣傲的人。Fecit potentiam in brachio suo, dispersit superbos mente cordis sui.聖文德認為德訓篇有關謙遜 的人應驗在瑪利亞身上:「上主推翻傲慢君主的寶座,使謙遜的人坐上他們的寶座。」(10:17)一方面,聖文德以微末心,把瑪利亞推崇為微末的代表;另一方面,聖文德說天主的第二個特質以致聖母喜樂,是祂的威能。
巴哈讚主曲的第七樂章是簡短但高難度的大合唱。如果第四及第十一樂章均採用大合唱是因為歌詞中出現「萬世萬代」及「子孫」等字句,那麼,這裡第七樂章是全曲第一次不是因為歌詞涉及「許多人」而採用大合唱。在這裡大合唱的優點是可以充份展示天主那烈日般的威嚴;使人想起:方濟認為文字不能徹底形容充滿威能的天主,就乾脆說太陽所代表了天主的威能:「太陽兄弟賜給我們光明、他是美麗的,也是光輝燦爛的,他像似你天主、至高者。」方濟著「太陽歌」)
路1:52/第八樂章:「祂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,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。」Deposuit potentes de sede et exaltavit humiles.
聖文德說這一節繼續描繪天主的第二個特質:天主的威能。巴哈第八樂章是一首男高音詠嘆曲,激動的旋律,同樣充滿了動力;值得留意是快速的上行及下行旋律方向,要表達「舉揚」及「推下」的兩個不同方向的動力。
聖文德引用希伯來聖經拿步高王的例子,因權勢過大,引致驕傲,以至被推下,來引證讚主曲的權勢者如何被推下。「由於天主賞賜了他【拿步高】這樣大的威權,各民族,各邦國,各異語人民,在他面前無不震驚害怕;他願意殺的就殺,他願意活的就活,他願意升的就升,他願意貶的就貶。但在他心高氣傲,目空一切的時候,便從王位上被推下來,喪失了自己的光榮。」(達5:19-
路1:53/第九樂章:「祂曾使飢餓者飽饗美物,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。」Esurientes implevit bonis et divites dimisit inanes.
第九樂章是女低音詠嘆調。女低音的主旋律加上兩支長笛作主音,有學者認為這三聲部象徵天主聖三本身;剛好文德說這一節表示以致聖母喜樂的天主第三個特質,是天主自己的慷慨。
按文德思想,箴言「義人必得飽食,惡人無以果腹」(13:25)從此應驗了。天主的慷慨,為聖方濟來說,可以在養活和治理我們的大地可見,所以大地又是姊妹,又是母親。巴哈安排了女低音,使人想起慷慨母親般溫柔及富有關愛的照顧;女低音加上雙長笛組成的旋律,優雅悅耳,恰當地表達了「飽享美味」的美好。相比之下,本樂章在結尾,異常地的空虛薄弱結束,還在「空手」一詞拖長加上小調和弦,生動地描繪了「無以果腹」。